一、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、生态:拟建工程的生态影响主要集中在管沟开挖、管道敷设、穿越以及施工便道建设对地表植被、土壤结构改变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土石方工程产生的水土流失。施工时需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,加强施工队伍管理;施工结束后,做好管线沿途土地复垦工作。 2、废气:施工期产生扬尘,输车辆和穿越施工作业中,由于使用柴油机等设备,会产生少量的柴油燃烧废气,废气具有排放量小、间断性、短期性和流动性的特点,该类污染源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小。 3、******居民,生活污水依托当地民房的旱厕处理。拟建工程在站场施工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少量施工废水,这部分废水经沉淀后可循环使用或洒水降尘,不外排。管道试压废水经沉淀池简单沉淀处理后回用绿化或洒水控尘。 4、地下水:由于局部地段地下水埋深小,管沟施工可能揭露地下水位,扰动浅表水层,增加地下水浊度,但因施工时间短,且泥沙影响范围小(管线附近几米),管道沿线表层土壤有一定的自然净化能力,所以管线施工对地下水的影响很小。 5、噪声:拟建工程管沟主要采用人工开挖施工方式,焊接时使用电焊机及发电机,管线入沟、回填均采用人力施工作业,这些施工均为白天作业,并随施工位置变化移动;站场建设期间所涉及的产噪设备主要为发电机、电焊机及敲击噪声等,这些施工均为白天作业,且噪声影响是暂时的,站场建设完成后随之消失。由于拟建工程施工期较短,项目施工噪声影响将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,在采取限制车辆行驶速度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、采用低噪声设备等措施后,项目施工不会对评价范围内声环境产生不利影响。 6、固体废物:由于施工工地不设食堂、宿舍等生活设施,施工人员食宿均依托周边农户,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经周边农户已有设施收集后,依托当地环卫部门处置。施工废料主要包括焊接作业中产生的废焊条和焊渣,由施工单位回收利用。项目所产生的挖方均用于填方及道路铺设,无弃方产生。 二、试采期环境保护措施 1、废气:本工程站场无组织排放废气量小,能满足厂界排放标准要求;站场在设备检修、清管或管道事故情况下,会排放少量致密气。放空时采气站致密气通过放空火炬点火排放。本工程放空频率很小,对区域环境空气的影响甚微。 2、废水:本工程各采气站采出水经各站场油水分离罐储存,清管检修等非正常工况下,将产生少量的放空分离液,******有限公司三台分公司或者其他第三方有资质单位处理。生活污水经旱厕处理后用作周边农肥,农肥不能满足需求时,多余生活污水拉至就近场镇污水处理厂处理。 3、地下水:试采期管线埋设于地下,管道防腐设计严格按照相关规定,采用外防腐层和阴极保护联合保护的方案对管道进行保护,同时加强巡检等措施后,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可接受。站场采取分区防渗、地下水环境跟踪监测等措施后,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很小。 4、噪声:拟建工程管道采用埋地敷设方式,在正常运行过程中管道不会产生噪声污染;站场噪声主要产生于调压阀的气流噪声以及设备噪声,站场厂界的昼间、夜间噪声值均能满足《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》(GB12348-2008)的2类标准。故本工程站场在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影响较小,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较小。 5、固体废物:试采前期检修废渣、清管废渣经统一收集后交由专业单位处置;除砂废渣和油泥交有资质单位处置;生活垃圾集中交环卫部门处理。试采后期检修废渣经统一收集后交由专业单位处置;清管废渣、除砂废渣交有资质单位处置。 6、生态环境:本工程的建设改变了项目区部分土地的利用性质。造成生物量的减少;管道施工开挖土方引起土壤结构、土壤紧实度、土壤养分变化,同时,防腐材料和施工废气物也会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影响。管线评价范围内无珍稀野生动物分布,也没有涉及野生动物的通道、栖息地等敏感场所。工程建成后不会对整个评价区的生态完整性产生影响,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很小,属可接受范围;工程的建设不会造成物种缺失,不会影响生物迁徒和物质能量流,也无须预留通道。该项目涉及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没有受到影响,在干扰之后可以较好的恢复,没有显著的生态问题。本工程采取生态保护措施后,可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大降低至可接受程度。本工程采取生态保护措施后,可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大降低至可接受程度。 三、公众参与意见 根据建设单位开展的环评公众参与资料,项目按照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》(生态环境部令第4号)有关要求开展了信息公示,采取了网络、报纸、张贴现场公告相结合的公开方式。项目在公示期间,没有接到群众和社会团体的意见和建议。 |